险费分别给予50%、80%的补贴,期限6个月,分担女职工产假期间企业用工成本。
呵护特殊群体完善人口服务体系
老人和孩子本身就是社会最柔软的群体,而在他们中间,还有一些更加特殊的群体需要被看到、被关照。
一项暖心的政策是,在2014年,江苏率先推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。近5年,省财政统筹中央资金累计下达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5.04亿元,支持各地将1.85万名孤弃儿童、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政策保障。机构集中养育孤儿、社会散居孤儿平均保障标准分别从2017年年底每人每月1978元、1280元提高到2623元、1980元。

一个暖心的事例是,先天手足畸形的超超(化名)在福利机构的帮助下,已成长为一名能跑能跳的翩翩少年。出生仅两个月,超超就被送入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。2007年起,超超又进入寄养家庭生活。在超超的成长过程中,福利院按照政策标准保障他的衣食住行和医疗、教育等支出。“正在读初三,他很优秀,从学校捧回了一张又一张的奖状。”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主任李甜甜很欣慰。目前,该院有580余名困境儿童在不断完善的养育保障中茁壮成长。
精心培育下一代,让“少年的你”远离霸凌,身心健康,“一幼”成长中的每个细节都被财政资金周全地考虑到。省财政厅社保处负责人介绍,从去年起,省级彩票公益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,支持各地建设的“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”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,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课后辅导、文体娱乐、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。
同样,让阳光更多照耀“一老”中的重点人群,江苏建立实施特困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。城乡特困供养基本生活平均保障标准分别从2017年年末每人每年15041元、10140元提高到20141、13516元。建立高龄、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,对低保家庭中60周岁以上的失能老年人,按不低于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护理、服务补贴;低保家庭和分散供养特困对象中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、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中60周岁以上的失独老年人,按不低于每人每月60元的标准给予护理、服务补贴。
政府靠前发力
社会力量积极参与
顺应百姓期待,更好满足“一老一幼”多元化、个性化、品质化的服务需求,政府靠前发力,成为引导和撬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的有形之手,并有望培育出后劲十足的经济新动能。
省财政厅教科文处负责人表示,为推进江苏学前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,进一步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、保教结合、寓教于乐的学前教育课程要求,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2000万元支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,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。
喜悦不仅挂在孩子们的脸上,也融入了老人们的心中。去年,家住无锡市梁溪区扬名街道的69岁独居老人许静伟收获了大大的惊喜,原本装修老旧的家焕然一新:浴缸改为了淋浴,地面铺贴防滑地砖,浴椅、智能马桶、呼叫报警器等一应俱全。改造总共约花费1.89万元,政府补贴了近一半。
“我们从2019年开始进入适老化改造市场,承接了许多改造项目。政策引导效应显现,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。”福康通无锡分公司项目经理白伟铭说。
为了让更多老人受益,近年来,省财政通过下达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,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领作用,通过重点项目补贴、床位建设补贴、日常运营补贴、护理人员入职补贴等方式,支持各地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、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。目前,全省共建成养老机构2200多家,养老床位74.3万张;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近2万个,290万老年人接受专业化居家上门服务。今年,为帮助养老机构应对疫情冲击,江苏率先实施民营养老机构纾困补贴政策,向1505家民营养老机构发放纾困补贴1.37亿元,为养老服务业发展注入“强心剂”。
市场主体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不断提高,“十三五”以来,江苏省级财政累计安排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42.2亿元,带动市县财政投入超过130亿元,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超过240亿元,同时,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床位占比达到70%。
“老龄社会问题的本质是‘做蛋糕’的发展问题,老年人问题的本质是‘分蛋糕’的民生问题。” 省民政厅负责人说,应对银发浪潮,江苏正在积极打造供给高质量、普惠高水平、享老高品质的“苏适养老”,既把蛋糕做好,又把蛋糕分好。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,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建立统一、开放、有序的市场环境,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,提高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效率,增加养老服务供给。围绕老年人的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医等需要和健康生活、积极参与、快乐变老的期待,丰富老年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,促进养老服务事业产业融合发展,让老年人拥有健康快乐的幸福晚年,让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经济社会拥有澎湃的发展活力。
标签:
特殊群体
困境儿童分类保障
城乡特困供养
苏适养老